图4 天山山区各种诱发型雪崩的比例

  在二大推手是强降雪和春季气温剧升事件分布的影响下和积雪自身的发育和变化共同作用下,大规模的雪崩发生的频率呈现双峰波状同时呈现高-低-高的特征。第一个峰值出现在12月下旬,第二波峰出现3月上旬。波谷出现在1月上旬,该时间段雪崩发生的频率最小。这也就意味着在12月下旬和3月下旬对雪崩要进行重点注意和防范。

  “雪域幽灵杀手”的各种形态和特点

  积雪是雪崩主要物质构成,根据积雪的含水量将雪崩分为湿雪崩和干雪崩。当积雪含水率小于1%时,发生的雪崩一般认为为干雪崩。其雪崩雪为粉末状,积雪密度为0.15g/m3~0.30g/cm3,雪晶体粒径为0.5mm~3mm。雪崩发生时产生冲击力强大的气浪,气浪对树木、房屋、公路基础设施产生严重破坏。

  当含水率超过1%时,发生的雪崩一般认为为湿雪崩。湿雪崩雪呈现大小不等的块状构造,雪崩雪密度为0.45g/m3~0.60g/cm3,由于这时温度升高,积雪含水量较大,积雪表面局部产生坍塌,积雪沿着斜坡产生滑落,其速度加快,逐渐形成雪球的形式滑落。雪球在下滑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加,携带地表融化的泥土,导致其块状雪崩雪呈现多层构造,表层为土黄褐色,而内部为洁白色。湿雪崩的块状雪崩雪平均直径为20cm~30cm,,其中为洁白色内层的直径为5cm~10cm。湿雪崩由于含水率较高,密度较大,沿途夹带泥土、岩石等,其破坏性高于干雪崩,尤其一旦过往车辆遭遇,会产生致命后果。


图5 2017年G218同一个地点冬季发生的干雪崩和春季发生的湿雪崩

  雪崩在不同时间段以不同形态呈现,根据雪崩的雪层断裂位置将雪崩分为全层雪崩和表层雪崩。全层雪崩是指滑动面为地面,这种雪崩发生前底部积雪受到剪切破坏,一般由于表层积雪融水下渗、降、地热融化底部积雪等诱发形成。表层湿雪崩是指雪崩发生时积雪之间出现相对滑动,雪崩发生前中上部积雪滑落。积雪其实不是铁板一块,厚厚的积雪犹如一个联邦,是由好多层性质不同的雪层构成。其中就有一层雪,外力一般最爱欺负它,外力作用下首先受伤的也是它,这层雪层被称为积雪的脆弱层。由于积雪自身的发育和压实作用造成脆弱层一般位于积雪中部而非底部。当在风、降雪等诱动下,脆弱层首先断裂导致上层积雪坍塌产生连锁反应,最后雪崩扑面而来。由于气温、地温和积雪变质多重作用下,进入雪季我们首先会遇到全层干雪崩,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浮现的是表层干雪崩,表层湿雪崩和全层湿雪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