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内“暗物质”
蕴藏在人类基因组内的“暗物质”,比人类原先以为的更加有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与计算生物学所杨力研究组,昨天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发表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组“暗物质”——来源于基因内含子区域的环形RNA新分子,破译了其成环机制,并揭示这类“暗物质”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有重要功能作用。
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非编码序列,被形象地比喻为人类基因组的“暗物质”,包括基因间非编码序列、内含子非编码序列等。其中,内含子非编码序列转录生成的RNA,在剪接后被酶快速降解,多数没有生物学意义。最早的环形RNA分子是上世纪70年代在RNA病毒中发现的。今年初,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证实了哺乳动物细胞内也存在环形RNA,定位在细胞浆中。而陈玲玲组发现的环形RNA分子定位在细胞核内,在产生来源、加工生成、功能调控等方面都与前者很不一样,是一类全新的基因组“暗物质”。研究人员还深入探索了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重要功能,原来,它们对本位基因的转录速度、表达水平等都有调节作用。
同期《分子细胞》和最近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都将该研究成果作为研究亮点予以专评。
根据当今宇宙学的观点,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是暗物质。但这种物质与我们日常体验到的物质十分不同。太阳是太阳系内质量最大的物体,它是由普通物质构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行星、气体、尘埃、等离子体和恒星残骸也都是普通物质....【查看详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