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们的太阳是一颗“矮”恒星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习惯认为我们的太阳是一颗正常的恒星,但事实上太阳是“矮”恒星。宇宙中还存在一类天体被称为“白矮星”,白矮的意思可认为其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的恒星,而是恒星死亡后留下的“尸体”。从天体物理学上看,所谓的正常恒星可通过持续、稳定的核聚变产生能量,此外还有巨恒星和超巨星等。
7、我们在夜晚观测夜空,大约可以看到至少20万亿英里外发出的星光
在能见度极佳的夜晚,可轻松看到19,000,000,000,000,000英里外的发光天体,比如可看到天鹅座方向上的天津四,这颗恒星足够亮,北半球几乎都可以看到,事实上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颗恒星。
8.我们的太阳却是一颗带有“绿色特征”的恒星
太阳是一颗“蓝绿色”的恒星,其波峰位于蓝色和绿色频谱的过渡区内。这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事实,相反对太阳颜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恒星的温度与所呈现的颜色有关,事实上太阳表面的温度为5,800 K,处于500纳米的蓝绿波段。但是,由于人类眼睛构造对颜色反应,以及光线中该存在其他色光的干扰,因此我们看到太阳时就会认为其实白色或者黄白色。
9.红色并不代表恒星表面温度高,而蓝色也不代表温度低
我们习惯上认为红色是指更热的表征,而蓝色可能具有更冷的效果,这个“经验定律”并不应用于天文学。事实上,对恒星颜色进行观测时,当其温度较高,颜色会变为白色,最终则为蓝色,因此呈现蓝色的恒星温度更高。
10.黑洞并没有“吸”的行为
大多数的文章中提到黑洞似乎可以“吸”掉周围的一切,比如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微型黑洞将把地球物质“吸”光,事实上“吸”的行为是局部真空导致压力的不平衡,比如吸尘器的工作原理。黑洞主要是引力作用很强,直观的反应是物质被“吸”入。
11、宇宙还有新恒星诞生吗?
按照现在的理论,恒星诞生于星际分子云。分子云的物质是很凑合地堆在一起、分布不均匀的,密度较大的区域引力也比较大,会吸引周围的气体、让自己的质量继续增大。在致密寒冷的分子云核中,高密度片段在引力下自发坍缩,抑或在超新星等影响下触发坍缩。坍缩过程中一部分能量以红外线形式散失,其余能量使中心附近的温度升高。在温度和密度升高到可以支持氘核聚变后,原恒星诞生了。
随着越来越强大望远镜的出现,科学家们才在这个恐怖的巨大宇宙空洞中发现了第一个星系,到今天为止,科学家们一共发现了约60个星系。有人可能对此没有什么概念,宇宙中的物质实际应该是均匀分布的,在宇宙中其它地方,如此浩瀚的空间里实际应该存在约10000个星系;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只有这么少一点点物质,完全是不可思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