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孩名叫邹奇奇,英文名是Adora Svitak,1997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实际上,她可不是个演讲新手,在登上TED舞台之前她就做过大大小小逾百次演讲。
奇奇3岁时开始阅读各种书籍,4岁时开始用笔记本电脑写作,8岁时出版12万字的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轰动美国。2008年,她被美国媒体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美国文坛小巨人”。
近日,在接受CNBC的采访时,奇奇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总结的3个准备演讲的小技巧,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Everyone has a time when they were filled with confidence, not questioning themselves at all.
I think it's really important to capture that early magical spirit that you have as a kid where you don't quite know your own limitations.
奇奇不仅是'文学天才'
奇奇还是一名女权运动和世界和平的倡议者,她的网站上对自己的描述是'作家、诗人和人道主义者'。
如今,19岁的奇奇已经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大四学生了。这些年来,她仍是个活跃的演说家,从谷歌到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她做过无数关于教育和读写能力的演讲。
奇奇认为,每个人都有充满自信、毫不怀疑自己的时刻。她特别喜欢回想自己四岁时妈妈带她去公园时的经历。在公园里,她爬上了一块大石头,大声演讲了自己应该当总统的理由。
她说:“重拾孩童时期那不知极限、无所畏惧的志气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人,当然也包括神童在内,都丢失了他们儿时的那股自信。也许我们都曾听过太多别人的否定,但你必须拒绝那些质疑并找回你的自信。”
After that, I was very careful to look at the minutiae of where people are coming from.
“当你看着台下的人,只要知道他们是一群教育家,就会觉得自己可以轻易了解他们”,奇奇曾经这么认为,但后来根据实践经验,她发现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她曾为一所资源匮乏学校的教师做演讲,围绕她的一些传统论点,谈到了让学生们写博客并积极参与社区项目。但演讲结束后,这些教师批判她没有顾及他们的真正需求,也不了解他们学生所处的劣势背景。奇奇表示这是正确的指责,这确实是她演讲的缺陷。
现在她意识到每个听众都是不同的——那之后,她会特别注意听众的背景等细节,提前浏览与会者的名单并研究他们工作的学校背景。每当她参加一个大会,都会在演讲前和听众们一个个闲聊,力求更好地了解他们。
Humility for any public speaker is crucial.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s a really humbling act to put yourself out there.
My speeches aren't limited to one topic necessarily, but always do have young people at the center.
“谦卑对每一个演讲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一天结束,跳出自己的圈子审视自己是保持谦卑的好办法。”奇奇的谦卑是她演讲的核心。她倡议青年赋权(youth empowerment)、推动社会变革发展(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而绝不是急功近利地追求自我表现和自我提升。
她说:“我的演讲绝不仅限于某个必要的主题,但永远以青年人为中心。”现在看来,那个十二岁起就敢想敢言的小女孩从未偏离她梦想的道路。
邹奇奇成功的秘诀公开了:家庭环境给了邹奇奇一个相当高的起点
邹奇奇的父亲父亲约翰·史维泰克(JohnSvitak)是捷克裔的物理学博士,任职微软公司,而母亲邹灿来自中国四川。
尽管邹奇奇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她却有一个相当优秀的母亲,从小就让孩子爱上了阅读。
2岁时,奇奇最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每天都要妈妈讲故事。到3岁时,奇奇已经不满足于听故事了,她开始尝试借助汉字上面的拼音,自己阅读《西游记》。
3岁半的时候,奇奇开始读英文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读的书越来越多,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有时一天就能读3本书,读完一本至少607页的《哈利·波特》仅需9小时!
而且一家人虽然在美国生活,但因为母亲从小的熏陶,奇奇对中国历史文化非常熟悉,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史》等中国书籍。
由于早期阅读的大量积累,邹奇奇从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动笔写作。
从4岁开始,她就开始创作简单的故事了。
而这也和母亲正确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妈妈邹灿接受采访时说,邹奇奇的写作,是从字和画开始的。
当她乱涂乱画时,邹灿鼓励她,画一幅画就写一个字在上面,画得越多,写得也越多。
会写的字越来越多之后,就写一个小句子在上面,慢慢的,再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这样循序渐进,邹奇奇爱上了这个有趣的过程。
在女儿写作的过程中,妈妈邹灿发现了女儿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女儿尽管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但是拼写错误却时常发生。
但是邹灿并没有因此而焦虑,也没有过分纠正女儿的错误,她认为女儿对于写作的热爱是第一位的。
为了提高女儿的拼写能力,在女儿6岁那年,邹灿特地买一部旧电脑。
从那以后,邹奇奇的拼写就非常顺利。因为她可以用word的拼写功能纠正她的错误,写作就再也没有障碍了。
在女儿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邹灿从来没有强力逼迫女儿做过任何事情:
“写作读书可能跟钢琴和其它乐器有点不一样,因为乐器方面是老师教你怎么做,但是看书写作是发自内在的,特别是写作,比如奇奇说她喜欢,就可以编造出任何故事。”
正是由于母亲的智慧和引导,邹奇奇的语言天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7岁那年,邹奇奇出版了一部12万字的作品《飞扬的手指》(Flying Figners),书中所涉及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政治元素却让人无法相信这是出自一名儿童作家之手。
而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邹奇奇走入了公众的视野。大量媒体对于这部作品不吝赞美之词,认为其中透露出的政治、宗教和教育见解,思想深刻,文思严谨,令人耳目一新。
据说邹奇奇还做过一个心理测试,显示她实际年龄已经有60岁!
她妈妈也因此被各种媒体追问,邹奇奇是不是过早失去了童年和童真?
邹灿的回答,足够让我们看见一个智慧母亲的思考,她说:
“什么是童真呢?大家有没有相同的认识?童真就是傻乎乎的去玩、什么都不想吗?我不这么看。其实奇奇的童真我觉得一点都没有失去,如果一个人考虑这么深的问题就会失去童真,我觉得那是偏见。
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看到美好的事情,她说了这么一句,‘生活这么美好,我很难想像人们死去的那一天’,这就说明她对这个世界真是非常非常热爱,我觉得这才是童真——依然对生活和世界充满了希望、喜悦以及对光明前景的信心。”
阅读,一定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邹奇奇12岁那年,妈妈邹灿在家里开办了一个远程视频写作培训班,奇奇是这个班的培训老师,为世界各地的人讲授写作技法。
她的学生从5岁到50岁,从美国到加拿大、英国,说是“桃李满天下”也不为过。
邹灿说,在开办这个培训班之前,她觉得自己的女儿的确是有天赋,但是和女儿培养了一大波学生学会写作之后,她发现后天的培养或者环境,父母的支持和热情,时时刻刻地关心孩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坚持自己的爱好时,孩子的心里会慢慢生发出“喜欢做一件事,就要做好”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让邹奇奇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外人也许只看到邹奇奇的斐然成绩,却想象不到她的付出和心血。
邹奇奇有一本书,8岁就完成了,但是到10岁时,已经修修改改了十几遍,不断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地修改。
邹灿说:“有时候大人都没有那种耐心,但是她的意愿是说我要把它改成最好最好的小说,我经常看到她晚上一直改到晚上十一二点钟。”
即使天才也不能坐享其成,一切成果都是汗水浇灌的成果。
邹奇奇或许是一名天才,但她更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不仅给予她启蒙、学识和引导,也支持女儿的理想和奋斗。
当然,邹奇奇的成功首先源于她的天赋异禀。但是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她的成长经历同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孩子的成功与否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不经能让天才脱颖而出,也能让普通的孩子积累起过人的才华学识。
孩子不仅仅能从书中获得超越地域、时间和年龄的生活体验,也能够搓成他们的思考、开发他们的智慧。
一个从喜爱阅读的孩子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
邹奇奇能从阅读中获得的智慧,普通孩子一样能够得到,只不过奇奇的天赋让她走得比一般人更快一些罢了。
父母无法陪伴孩子一辈子,但是我们给予他们的教育可以,我们陪他读过的书也可以。
阅读,一定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