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深爱孔融文辞,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有5人竟在同一年离奇死亡

《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据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83载孔融有《春秋杂议难》五卷,集十卷,又有其文及奏疏。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

历史评价

曹操:“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司马光:“岁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可诵,论事考实,难要悉行。但能张桀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元年》)

罗贯中:“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史笔褒忠直,存官纪太中。”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有5人竟在同一年离奇死亡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人。东汉时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曹操围袁尚时曾派遣陈琳求降,被曹操拒绝。陈琳后为曹军俘获。

曹操爱其才,署为司空军谋祭酒,曹操军队的檄文大多出自陈琳和阮瑀之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疫疾大作,与刘桢、应玚、徐干等人同染疫疾而亡。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历史评价

曹操长年以来有严重偏头痛毛病,甚至有痛到在地上打滚的纪录,一日曹操头痛症犯,强忍苦楚批阅陈琳奏章,陈的绝妙文笔让曹操看得入神连头痛都忘了,之后曹操以此事开玩笑称赞陈琳妙笔生花可治头痛,后引申为成语“文愈头风”。

陈寿:“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三国时期文学家,北海郡人,建安七子之一。

建安初年,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中郎将文学。建安中,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但也因病谢绝。

徐干本人擅长辞赋,能作诗,其七言诗妙绝当时,有"五琳(陈琳)七干"之称。其主要著作是《中论》,当时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轩猿赋》、《漏卮词》、《枳橘赋》、《团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建安七子中只有徐干以《中论》数卷跳脱建安七子的泥泞,成一家言。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卒。      

阮瑀(2世纪?-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开封市)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位列“竹林七贤”之一,孙阮咸亦是当时名士。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曹操征之为官,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

非但章表书记出色,诗歌亦有文名,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民众底层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2世纪?-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伯父应劭,父应珣。

应扬生于书香世家,长于辞赋,曾被曹操聘为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诗作不多,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多写离居飘零之感,曹丕说他“和而不壮”。与弟应璩齐名,两兄弟的作品合为一集《应德琏休琏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徐干、陈琳、刘桢皆卒于疫疾。      

刘桢(2世纪?-217年),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有往来。后刘桢因在席上“平视”曹丕妻子甄氏,曹操以不敬之罪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曹丕称赞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平易通俗,长于比兴。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藻不够丰富,所以锺嵘在《诗品》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作传世不多,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陈琳、徐干、应玚同染疾亡。传世有《刘公干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