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fington文章中使用了一个更为贴切的词组描述猫咪这种行为:捏掐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幼年动物在被妈妈叼起后呈现被点穴状态的现象在很多物种中都存在, 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狗、荷兰猪等。
在2013年,一群日本的神经生物家研究了“动物在被母亲叼起”时一系列生理反应后发现,相似的镇静效果不仅在小鼠中存在,在人类婴儿中同样存在。“镇静效果”中最典型且在人类和小鼠间相似的三个生理反应是:停止哭泣,顺从以及心跳减速。
所以,并不是“猫咪脖子后面肉是死的”,相反,是脖子后方的感受神经使得小猫获得“我被叼起来了”的信号;而随后出现的与被点穴类似的生理反应并不是因为神经通道被阻断,而是因为来自大脑的信号引导他们出现 “方便麻麻转移自己”的生理现象。
回过头来,再看看武松打虎的描写和插画。最后武松都是骑在老虎身上,左手紧抓老虎的后劲,右手挥拳。而老虎则进入了“以为被妈妈叼起”的状态,纵使被武松挥拳猛击,也只会挣扎躲避,到死也不会回头咬他。武松在这过程中抓住老虎的手一直没松过,要是他一松,老虎就会立即反扑,生死是谁就难说了。
如果不小心掉进狮虎区,又不能像武松一样打虎,我们能做什么?曾经在台湾有一名游客掉进了狮子园,他在驯兽员的正确引导下,正面面对狮群,高举双手,让狮子误以为人类很强大,不敢贸然上前撕咬他。随后,消防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始用高压水枪驱散狮子。第二时间赶到的警察用麻醉枪放倒了狮子。 人和动物,无一身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