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团之6:被削去的山脊与巨大的石料场
在马儿山的东南侧,有一座邻山被削去了大半,从山脚下直至海拔百米处。据当地村民介绍,多年来,该村从未从此山上取石做料,而且,从如此高山上大面积取石,即使拿到机械发达的当下也是个难题。该山石质为白色石灰岩,村民曾在山底发现大量石灰窑,有可能是修陵烧石灰所用。
记者看到,在马儿山前约一公里处,厚度均匀、面积大小不等的片状石堆随处可见。像一个巨大的人工石料场,石片、石条上人工斧凿的痕迹很明显。考古人士曾将山上石质与该石片做对比,马儿山石俗称“羊石”,质软,色红似羊肉;而石片质坚,色青,明显不属同一山体。
在马儿山左下脚一处平坦地方,可以找出散落的石磨、石臼、缸、锅、盆,像是一个巨大的就餐场地。有关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修建陵墓的工匠或官兵用餐的露天餐厅。
谜团之7:不燃烟的烽火台与公主墓在马儿山的对面山顶上,有一个“烽火台”遥遥对望。但这个“烽火台”与古代用来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台不同。
这个用砖砌成、用土夯实的“烽火台”上建有坚固而华丽的楼阁,而且所用木料讲究。所以,这个“烽火台”不能升腾烟火。当地村民称其为“了望台”。
蒙古贵族土葬时取出的土要移到别处,用树桩做棺木,内挖与人体相当的凹槽,死者便置其中。然后用铁条箍紧,埋葬后用马将坟头踏平。1930年前后,在马儿山的西南方曾掘出一座坟墓。专家推测,该墓为一蒙古将领坟墓。1999年9月,在张家口市沽源县“梳妆楼”发现一处陵园。
楼内是一座古墓,墓内并列三具棺木,中间棺木在三分之一处竖立锯开,内挖凹槽放置死者,然后用铁条箍紧,上覆大青石。三名死者为一男二女,男即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婿阔里吉思,二女即阔里吉思的两个妻子,身份均是公主。乌兰夫题字的"成吉思汗陵"门楼
蒙古贵族死后密葬的传统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它地方无任何异样。
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由此可见,这种传说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潘照东指出,从六盘山到日蒙联合考古队发现墓地的这个地点,路程相当遥远,盛夏季节,几千里路,要保证遗体不腐烂,同时过山涉水,还要穿过沙漠,这些问题3天之内很难解决。
潘照东说,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上,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冢里。据潘照东介绍,上世纪50年代成陵落成时,曾经打开过银棺,发现了这团驼毛。
朱耀廷说,按照蒙古族的传统,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让后人发现,对于后人来讲,应该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孙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发掘。
潘照东更是语出惊人,“我们以后也很可能找不到确凿的埋葬地点,也许成吉思汗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们的思路一直是错误的。”当时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银棺灵枢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骸。
“也许我们后来者一直思路有问题,总是希望挖掘出什么东西,而实际上根本没有。”潘照东不赞成大规模挖掘成陵,按照蒙古族传统,打搅死者灵魂,是对死者的不敬,遗体没有保存价值,关键是灵魂不灭。大规模的考古,已经违反了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对,实际证明,一直也没有弄出什么来。
前不久,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采访时说:“根据成吉思汗传承下来的一个遗嘱,也就是他去世时所说的一段话,他说,让他的陵墓永远不让世人知道。因此,我们遵循成吉思汗的这一遗嘱。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处在那个方向、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一问题,应该就像你问的那样,使它永远成为一个谜底似的问题,使那些愿意猜谜底的人继续猜这个谜底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