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少时就与母亲离别的人来说,长大成年后寻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在北宋时期,大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为二十四孝故事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讲述了朱寿昌自幼与母亲离别,五十年辛苦寻母的故事。大孝子朱寿昌的孝母之心感动天地,最终寻找到失散多年的母亲,母子欢聚。
弃官寻母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弃官寻母”的故事,即已流传开来,大孝子朱寿昌辞去官职,寻得生母的故事,人人为之感动。
朱寿昌,是北宋时期的大孝子,在他七岁的时候,母亲刘氏被嫡母赶出家门,五十年来,朱寿昌与母亲不得相见,却未曾有一天放弃过寻找生母的心。
随着朱寿昌一天天的长大,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更是日益增长,一有时间,就会四处打听母亲的消息。后来,北宋神宗年间,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寿昌经过多方打探,得知自己的生母刘氏,生活在秦地(陕西)的某一个地方。于是,朱寿昌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弃官寻母”,找不到母亲,便永生不再回来。
正是抱着这样坚定的决心,大孝子朱寿昌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境内,寻找到了自己五十年不曾相见的母亲刘氏,以及自己的两个弟弟。
这一年,朱寿昌的母亲已经七十多岁,能在有生之年再见到自己的大儿子朱寿昌,年迈的老人也是喜极而泣。刘氏改嫁后的丈夫已过世,朱寿昌便把母亲,及几个异母弟弟一起接回原籍生活,一家人团圆,其乐融融。
朱寿昌官至司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朱寿昌弃官寻母一事,历代广为流传。
一个心中有母亲的人,即便身居高位,也会懂得舍得,舍下了一顶官帽,却寻来了父母恩情,谁又能说不值得呢?!
《弃官寻母》的原文
《弃官寻母》文言文:
宋代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已年七十余矣。
弃官寻母的意义
大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事,被人上奏朝廷后,一班老成正派的官员,要求皇帝“破格赐旌”。不过,身位宰相的王安石表面称赞,却在暗地里阻挠。
正值“王安石变法”的关键时期,北宋宋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只恢复了朱寿昌辞去的官职,并未给予擢升。后来,朱寿昌为了便于孝敬母亲,请求换个地方做官,也得到了允准,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朱寿昌辞官寻母的事迹受到了褒扬。同朝为官的大文学家苏轼写诗称赞,行孝传略还进入了宋史。
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有诗为赞:“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长新服,儿啼却得偿当年,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王安石虽不赞同擢升其官职,但对朱寿昌的孝行,却是大加赞赏,有诗云:彩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尽凄然。
另外,天长秦栏旧有朱孝子墓,明弘治年间,曾立碑于墓侧,嘉靖年间,建孝子祠。
看完了大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再看一看生活中那些家财万贯却不赡养父母的人,那些身居豪宅却让父母衣食不足的人,与朱寿昌相比,这样的人苟活于活,真的不自惭形秽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