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代的边塞诗,最熟悉的便是王昌龄的“秦时明月”,王维的“大漠孤烟”,王翰的“蒲桃美酒”,事实上,“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才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创者,只是大家最容易记住的是他的“神童之作”《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一生才华纵横,却又难以捉摸,他的一生享誉极高却又给后人留下很多难解之谜。
神童光环萦绕下的童年
骆宾王,字观光。唐初著名诗人,公元619出生,浙江义乌人。骆姓在当时是名门望族,书香世家。骆宾王的爷爷虽说只担任过地方的小吏,但是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子集。为了给孙子起个好名子,这个老学究根据《周易·观·六四》中的一句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孙儿取名宾王,字观光。希望他长大成人后能够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爷爷和父亲从小就对骆宾王进行了严格而又系统地教育。骆宾王天生聪慧,五六岁就能熟背很多诗文,7岁就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咏鹅》诗,被美誉为“神童”。
少年丧父家境日渐困顿
少年时期的骆宾王,一边在家里接受父亲的训导,克制自己的言行。一边在学馆广泛的学习、“七略”、“九流”等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乃至兵书、术数、方技等三教九流的学问。除了学习之外,骆宾王还广交当地名士,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但是好景不长,正当十七岁的骆宾王学业精进之时,父亲骆履元突然病故在博昌任上。按照当时的礼制,骆宾王只得在家服孝三年。父亲的过世,使家里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守孝三年期间骆宾王的家境已十分艰难,幸亏父亲生前好友兖州瑕丘县的韦县令及时周济骆宾王一家,并把骆宾王母子接到瑕丘居住。资助其日常生活费用,帮助骆宾王做好进京赴考的准备。
因恃才傲物数度罢官
三年守孝期满后,为了家庭生计,骆宾王匆匆进京求取功名。怎奈他经世不深,又年轻气盛,恃才傲物,不料名落孙山。在此打击下,他入仕无门,穷困潦倒。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骆宾王终于在长安进士及第,并在豪府担任了小小的幕僚。任职时间不到四年。骆宾王回到了山东兖州,过起了耕读自娱的闲居生活来。在当时,他的诗文华章在整个诗文界已经是赫赫有名的。正是由于他文学界的影响力,骆宾王在担任奉礼郎后不久,就升任了东台详正学士。哪知才高气傲的骆宾王还是不时遭到排挤和打击,没有多少舒心的日子过。在任东台详正学土两年之后,他再一次被罢了官。
年近花甲开始西域军旅生活
正当骆宾王走投无路的时候,吐蕃军队大举入侵唐朝西域边境。朝廷派大将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已经52岁骆宾王,满怀爱国热情,给掌管用人大权的吏部侍郎裴行俭写信,要求从军报国,得到了裴行俭同意。于是骆宾王从军入伍,于七月初离开长安,开始了烽火狼烟、雪山大漠的军旅生涯。也正是这次军旅生活的亲身体验,使骆宾王获得了极其丰富的诗歌素材,写就了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骆宾王军中任期届满,回到了长安,从此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
檄文流传千古,诗人下落不明
公元683年腊月,高宗李治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号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李显即位还不到三个月,就被武则天借故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号为睿宗。武则天为了紧紧掌握政权,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大唐王朝上下顿时血雨腥风。扬州的徐敬业本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勣的长孙。徐世勣因开国功勋,赐姓李,并避李世民讳,所以世称李勣。 李敬业面对飞扬跋扈的武则天,决定率部在扬州起兵,匡扶礼堂社稷。骆宾王也紧紧追随其后,被任命为艺文令,负责起草讨伐檄文。他的千古名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此而生。这篇檄文尽显骆宾王的文笔才华和理想抱负,笔力雄劲,直指要害,字字铿锵如铁,气吞山河。据说武则天听到檄文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句子时,令她一身冷汗,毛骨悚然,极为震动,并带着责备的口吻说:“有如此之材不用,真是宰相之过也。”但是徐敬业毕竟兵力有限,不到三个月,就战败被杀。从此,一代才子骆宾王下落不明,成为千古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