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麻将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相信不少人的首选都是搓麻将。作为中国的一项准“国粹”,麻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其实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久远。

通过各种专家论证和民间说法,可以追溯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明清时期,下面就来跟大家讲讲几种流行的说法。

01 麻将起源传说

1.太仓麻雀

相传太仓有一处囤积稻谷的皇家粮仓。因雀患不断,粮仓的主管为了鼓励守仓的官兵捕雀,就制做了一种竹制的筹牌来计算官兵打中麻雀的数量,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娱乐工具,也就是现在的麻将。

最初的打麻将,也被叫做“打麻雀”。

2.宁波陈鱼门造麻将

陈鱼门,字政钥,清同治、光绪年间三品官员,浙江宁波人。相传陈鱼门在叶子格和马吊的基本花色和马吊的基本形式新创的一种骨牌博弈方式,他曾与英国驻宁波领事夏复礼关系很好,并教会了英国人打麻将。

陈鱼门还新创了“杠”、“吃”和用骰子定位等规则,而后麻将又从宁波传播到各地。

3.万秉迢创麻将

相传,明人万秉迢因喜爱《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根据书中的一百单八将形象创造了108张的麻将牌。

比如,九条就暗喻“九纹龙”史进、一饼就是“黑旋风”李逵。这些好汉来自四面八方,所以有了“东、南、西、北”四套牌面,梁山聚义的各路英雄有贫有富、出身也各有不同,又有了“中、发、白”三套牌面,中代表中产之家,发就是发财大富之家,白则指白丁、贫民。

而发明者本人根据自己名字万秉迢的谐音,设计了其余的“万、饼(南方称筒)、条(南方称索)三套牌面。

这种说法缺乏考据,属于民间传说,但是听起来还是很有趣的。

4.郑和下西洋创麻将

据说,郑和为了使船员能够度过漫长的航行,用船上的毛竹制作了一百多块小木片为游戏工具。

游戏工具的设定根据舰队编制和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一到九条及 一到九桶(筒),依据风向和一年四季刻了东、西、南、北及四张花牌,刻制一到九万为游戏筹码,中,代表中华大地;发,代表发财;白代表白昼。

这副牌创制之后全体船员都在玩儿,其中一名姓麻的将军更是得心应手,于是郑和将这副牌命名为“麻大将军牌”,后来也被叫做麻将牌。

从以上几个起源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麻将应该最早流行于江浙沿海一带,而且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方言,来自生活、工作的不同习惯,各地的麻将规则也有所不同,有福建麻将、江苏麻将、河北麻将、四川麻将、广东麻将等。

不同牌型的组合和(赢牌,音,胡)牌的方式也有不少说法:“大四喜”、“大三元”、“小三元”、“混一色”、“清一色”、“一条龙”、“十三不靠”等等。

打牌时四人平等,通过每个人的统筹调配,摸吃碰杠,手里的十三张牌表现出丰富的排列组合,趣味性、技术性,再配合每一局的随机性,组合成为极易上手,有趣味盎然的棋牌游戏。

从麻将的牌型和玩法规则追溯,可以看到骨牌和马吊的身影。

麻将牌也属于骨牌博弈的一种,牌和骰子互相配合使用,中国古代的骰子最早是十八面,一直到唐代才定型成为我们现在常见的六面正方体。

麻将牌面还借鉴了另一种骨牌——牌九的花型。但是麻将的基本玩法则脱胎于马吊。马吊是明代开始流行的叶子牌。

作为一种纸牌游戏,马吊牌40张一副,掷骰子选出庄家,牌面画水浒人物,四人为一局对垒,具体玩法在清朝康熙年间已经失传。

“国粹”麻将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马吊牌

现在我们常见的麻将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北方地区以及四川流行的一百三十六张麻将,牌面分为万、饼、条三门,每门有一至九,各四张;另有中、发、白、东、南、西、北各四张,共一百三十六张;

另一种是福建麻将,多加“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八张花牌,共一百四十四张。

“国粹”麻将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花牌

这里显示的花牌牌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实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同时代表着优秀的人格品质,被称为四君子。

八张花牌的加入,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进了游戏当中,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麻将游戏当中人人平等、既互相牵制又独立发展,周而复始,保持着一种均衡的关系。所以麻将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社交工具。

无论是许久未见亲朋故交,还是刚刚认识的新朋友,几圈麻将下来,都能从与麻将相关的话题中快速熟识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