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属于妇孺皆知的,很多人从小就已经在语文课本上学了相关的课文。司马光因为一时的机智,在面对小伙伴落水的困境时,能够及时破缸救人,这种敢于打破固有思维的聪明,便是我们会让“司马光砸缸”成为小孩子启蒙教育的最大原因。
所以有一部分人对于“砸缸救人”的千年传颂觉得不以为然,就是没有领悟到司马光身上与众不同的特质,在面对缸高水深的困境时,其他的同龄人便放弃了自身营救的探索,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眼前的难题。
但是司马光却在一个方法行使不通的时候,能够反其道而思索,既然把人从水中捞出做不到,那么就想办法让水离开落水的小伙伴,正是这种刹那间的思维转变,司马光才能够在其他小伙伴束手无策的时候,快速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因此表面上来看,司马光并没有做出什么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行为,可如果考虑到年龄和没有防备的意外事件,司马光已经表现出了具备智慧的表现。
对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但千百年来受到了一些人的低估,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个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那就那一个落水的人。司马光凭借着“砸缸救人”的行为,获得了神童的称号,这也为他的人生创作了很好的进取基础,后来司马光身居高官,并且做了四朝元老,更大成就则是他编写了一部奇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辉煌人生,全从砸缸事件的脍炙人口而有了好的发展,那么这个事件中的配角究竟是姓甚名谁,他的人生际遇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如果按照历史故事中的一般规律,这样的人物是很难得到记载的,因为古人惜字如金,不是重要的人物根本就得不到什么记载,再加上时间久远,就算是一时记载下了,因为本身不够受人关注,也常常会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在“砸缸”事件中,这个落水的小伙伴却是能够留下自己的名姓,不过并非是他日后做出了什么样的功绩,而是因为在被司马光救下之后,为了感念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尚光”二字,而他就是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的人生没有多么出彩的事迹,只能从上官家族本身的记载中得知他参加过科举,也取得了功名,只不过仕途上和司马光有着天壤之别,做了几年的官宦生涯,便因为不那么顺心如意,就辞官归了故里。上官尚光的后人,对于自己的祖先能够跟司马光有过瓜葛,觉得十分的荣幸,后来在上官家族搬迁到新的地方时,族人们还集资修建了一个亭子,名叫“感恩亭”,为的就是记载司马光救下了上官尚光的事迹。
值得寻味的是,如果说自己的性命被别人救了,感激是正常的,后人铭记也是正常的,可是直接更改自己的名字,这倒是出乎常理的。假如说,历史上司马光在救人之后,一生平庸,并没有什么显赫的成就,那么我们想一想,上官尚光还会主动的去更改名字进行感恩戴德的举动吗?他的后人还可能千百年来对于司马光的恩德建亭颂德,极力的宣扬“司马光砸缸”的事情吗?根据古籍记载,不单单是上官尚光把自己的名字更改了,并且他落水的地方后来也改成了“尚光”岗。
从现代角度来看,上官尚光是一手推动了“司马光砸缸”的事件炒作,身为宰辅的司马光,肯定不会将童年的一件小事给放在心上,而唯一能够从事件中得益的就是上官尚光本人了,虽然今天的人们对上官尚光根本是没有过耳闻,可是在当时,上官尚光作为一个普通人却能够跟朝中重臣有过这样的“故事”,就算是作为故事中的配角,也能够让周围人知道他是司马光从小的玩伴。
单单就是这样的“身份”,也能够让他享受到一些普通人无法得到的名利,起码基层的官府对于这样的人物肯定是不敢小觑的,甭管司马光长大后跟上官尚光还有没有交往,这样的交集就能够抬升上官尚光的身价了。因此我们就可以推算到,司上官光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大肆宣扬司马光的神童事迹,背后的动力自然也有为了自己人生的考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